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的70年代初杰作在京举世瞩目美术专业高考报名热潮如潮水般涌动涵盖了北京大学清

  • 艺术资讯
  • 2024年12月10日
  • "百花迎春":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70年代初作品展 在2023年的寒冷冬日,保利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时间——百花迎春”展览在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与云杪文化的协同合作下,于1月7日隆重开幕。这一文献级别的大师展是时间博物馆今年首个重要展览,以两大主题“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展示了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位先生在70年代初期创作的杰出作品。 1970年5月

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的70年代初杰作在京举世瞩目美术专业高考报名热潮如潮水般涌动涵盖了北京大学清

"百花迎春":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70年代初作品展

在2023年的寒冷冬日,保利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时间——百花迎春”展览在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与云杪文化的协同合作下,于1月7日隆重开幕。这一文献级别的大师展是时间博物馆今年首个重要展览,以两大主题“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展示了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位先生在70年代初期创作的杰出作品。

1970年5月,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前往获鹿县时,画家们如吴冠中、祝大年和黄永玉等人,在田野间捕捉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们深刻地理解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地面,也蕴藏着无限生机。

1972年底,袁运甫被调往河北石家庄李村参与新北京饭店壁画设计。在完成了“长江万里”的初稿后,他提出了增加人手以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并成功邀请了吴冠中、祝大年及正在饭店工作中的黄永玉加入这一团队。三位先生从上海启程,一路追随长江,最终在1974年的初夏停留于重庆。

这段写生的旅程虽未能完成壮阔的壁画,但遗留下来的其他作品记录下了对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的一份珍贵见证。而其中,三幅恰逢1973年的花卉油画,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样本,每幅都凝聚着乡村生活的小确幸,以及长江写生的宏伟体验。此外,它们还反映出当时艺术界探索新风格的一种尝试。

本次展览将吴冠中的《花卉》、《繁花似锦》以及祝大的《花团锦簇》三件作品置于同一场域,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景,是如何巧合促成了这场特别主题之所以举行?

顾问邰武旗表示:“起初,我们收到了三个需要修复的油画,由于它们一起坏掉,所以我们决定一起修复,现在又一起展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些作品都是来自73年的创作,那一年,他们正好参与了‘长江万里’壁画项目,从而追溯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变得清晰起来。

从材料上来说,这些作品使用的是相同类型的人造材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从保护角度来看,本次展览不仅是在保护历史,也是在保护线索,将传递给后人的价值最大化,使其成为突出的文化活动之一。

学术主持者邓锋指出:“这样的形式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还让参观者能够通过文字分析了解每幅绘画背后的故事和意图。”

此外,该展览也吸引了一些嘉宾分享他们对于这次特定主题之所以举行原因以及它所代表意义的一些见解:

吴冠中的《花卉》,以单纯浅灰色调作为背景,以浓郁沉厚红绿色的笔触勾勒出生命力十足。

黄永玉则以古意今情描绘,《繁花似锦》的白描墨线意味着中国传统水墨,而赋色染绘结合,则表现出精微细致。

祝大年的《花团锦簇》则更注重形式美,其圆形红艳叶芽与直线竹竿相互映衬,让整幅图显得既有深度又平面效果,同时蕴含民族审美隐喻真情实感。

这些流露出的是四位先生深入生活获得丰富感知并迸发出的艺术力量,不仅是采风应景或匆忙采撷,更是在深度生验挖掘到的瑰宝。因此,在这些 花卉之作中,不仅透露了一代中国艺术家的生命赞歌,更承载着他们见微知著心灵世界与时代精神强烈回响。这场关于70年代早期四位巨匠之战略性的汇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他们各自独特而卓越的心灵世界及创新成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