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和感染观众的情感的视觉语言

  • 艺术资讯
  • 2024年12月10日
  • 艺术的力量: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的70年代油画作品展 在2023年1月7日,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和云杪文化共同主办了“时间——百花迎春”文献级别的大师展。本次展览是2023年时间博物馆首个文献级别的大师展。它以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位先生在70年代初的重要创作为主题,通过“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两个主题来展示。 1970年5月

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和感染观众的情感的视觉语言

艺术的力量: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的70年代油画作品展

在2023年1月7日,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和云杪文化共同主办了“时间——百花迎春”文献级别的大师展。本次展览是2023年时间博物馆首个文献级别的大师展。它以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位先生在70年代初的重要创作为主题,通过“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两个主题来展示。

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前往获鹿县进行写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吴冠中、祝大年以及黄永玉等人。当时,他们走进广袤田野后,从看似平淡的土地之上寻觅到了富于勃勃生机的创作资源。

1972年底,当袁运甫在河北石家庄李村完成新北京饭店壁画设计初稿并获得中央领导审批后,他向主管部门提出增加人手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需求。于是,同在李村的吴冠中、祝大年,以及正在新北京饭店完成创作任务的黄永玉先后加入这一创作小组。他们从上海启程溯江而上,在长江沿线展开了三个月左右的写生活动,并于1974年的年初止步重庆。

这段写生之行虽然未能完成《长江万里》大型壁画,但遗留下来的其他作品记录了这段再寻常不过的人文关怀对于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而出自吴冠中、高丽英以及黄永玉之手的一些花卉画稿,则成为极其重要的心理历史样本。这三幅花卉每一件都有各自特色,其中沉淀的是乡村生活点滴记忆及长江写生的宏阔体验,同时也有打破当时既定主流风格探索精神。

本次展览将吴冠中的《花卉》、《繁花似锦》、《令箭荷花》,以及祝大的《花团锦簇》三幅作品并置一堂,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在这个特别场合,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来分享对此次展览意义上的见解。

保利艺术研究院顾问邰武旗表示:“起初是我们被委托去修复这三件作品,然后又一起修复,现在又一起放在这里,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还指出,“这些作品都是73年的,那时候他们正好在创作《长江万里图》,所以追溯到这些作品,就很明确。”

中国美术馆研究院学者邓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景,不仅有大量文字,还有很多文献资料,这种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他还提到:“现场感受完全不一样。”

祝大年的儿子祝重寿也参与了讨论,他谈到:“他们经常一起画,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只是角度不同。”他回忆道,“像以前他们会一起在北海公园画荷花一样。”

吴冠中的《花卉》是一件难得之物,它汇集朱槿、小雏菊和令箭荷为一幅,以单纯浅灰色调统一背景,而浓郁沉厚红绿色的笔意挥洒刮抹,使整个画面透露出单纯热烈蓬勃沉郁生命张力。此外还有细腻高挑令箭荷垂于下方,更增添层次感与色域板块清晰明豁。

相比之下,黄永玉所绘《繁 花似锦》的古意今情则另有一番风味。他采用布面油彩结合中国绘法白描墨线意味,不过分夸张或装饰,让结构秩序井然赋色染绘结合,再现诗意色彩与细心观察精微表现。整幅多姿多彩但不媚俗显现兼融西方技法收放自如气质姿态。

最后,《 花团锦簇》的作者祝大年的注重形式美,其竹竿骨架直线红艳圆形,与郁葱绿叶互补衬托互相益彰。尽管工丽而不板滞明艳无甜俗基本采用铁线描造型,将平面装饰化与油彩调性相结合达到民族审美含蓄露真情藏隐晦表达其追求深度与平面的美学原则,在形式精巧设计蕴含民族审美含蓄真情藏隐晦表达其追求深度与平面的艺术语言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变革力量。

总结来说,这些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成果不是随便采风就是匆忙捕捉,而是在深刻实践中学会发现真正瑰宝,是从生命底色挖掘到的宝贵财富。这不仅是对一代中国艺术家的赞歌,更承载着他们对世界微妙变化敏锐洞察力的珍贵记录,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为传统技法带来了新的灵魂,为僵局打破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空间。这场讲述过去探索未来的大师们故事同时也是关于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过去,用一种独特的声音诉说现在,用一种前瞻性的眼光预见未来的人类愿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