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0位画家杰作展览在京举办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70年代初作品亮相
时间——百花迎春文献级别的大师展
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主办,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云杪文化协办的“时间——百花迎春”于1月7日开幕,此展是2023年时间博物馆首个文献级别的大师展。展览摭取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先生70年代初的重要创作,以“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两个主题来呈现。
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按照指示前往获鹿县,其中就包括画家吴冠中等人。当他们走进广袤的田野之后,艺术家的敏锐目光促使他们从看似平淡的土地之上寻觅到富于勃勃生机的创作资源。
1972年底,正在河北石家庄李村的袁运甫接到调令,要求他回京参加新北京饭店的装饰性壁画创作。随后,袁运甫完成“长江万里”壁画设计初稿并获得了中央领导的审批。为进一步充实画面内容,增加细节刻画,袁运甫当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增加人手、深入生活的创作需求。于是,同在李村的吴冠中以及正在新北京饭店完成创作任务的黄永玉先后加入这一创作小组。1973年秋,他们从上海启程溯江而上,并围绕长江沿线展开了一个多月的心理活动,最终止步于重庆。
过尽千帆皆不是,只有斜晖脉脉水悠悠。在今天,当我们追溯这段写生之行时,我们虽然知道这些作品最终未能完成,但遗存下来的其他作品却无声地记录着这段再寻常不过写生的意义对于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影响。而其中,“长江万里”的三幅油彩草图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也成为了历史样本之一。这三幅草图分别出自吴冠中的《花卉》、《繁花似锦》和祝大年的《花团锦簇》,每一幅都有其独特风格,它们沉淀的是乡村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对自然界宏观体验的一种捕捉,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对传统技法与现代色彩融合探索的心态。
本次展览将展示四位艺术家的同时期作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殊氛围下的美学探索,这是一场关于中国现代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回顾。本次特别策划邀请到了几位嘉宾,就此分享他们对这场主题特别展览所持有的见解。
本次展览顾问邰武旗先生表示:“起初是同一个委托方找到我来对这三件作品进行修复,这三件作品基本是一起坏了,然后又送到我这里来一起修复,现在又拿出来一起放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他还指出:“这三幅作品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一样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要找齐这些材料还是挺难得。”
中国美术馆研究院邓锋先生认为:“这是非常难得,一方面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档资料形式的人文保护方式;另一方面,它还通过大量文字资料和图书资料,为参观者提供了解读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及背景信息的一个平台。”
另外,还有来自吴冠中的学生祝重寿,他谈到了那些岁月里的友情与共同工作的情景:“那时候,他们经常会聚集在一起,对彼此不断学习和挑战,不论是在北海公园描绘荷花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有一份共同参与的情感。”
以下是三个代表性的油彩草图:
吴冠中的《花卉》以单纯浅灰色调为背景,将浓郁红色的朱槿、小雏菊以及令箭荷作为主体,以笔意挥写刮抹果敢洒落,使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单纯而热烈生命张力。
黄永玉所绘《繁花似锦》则采用白描墨线意味,不过分夸张或装饰,而结构秩序井然,将盛放的小曲梅、一枝缭绕、二朵点缀,与古器相互辨识,使整体显现出一种精谨但不失修洁的手法。
祝大年的《花团锦簇》则更注重形式美,用直线勾勒竹竿骨架,上层红艳圆形植物与绿叶互相衬托,其工丽而不板滞明艳而无甜俗,可以说是在形式设计中蕴含民族审美含蓄真情露且藏隐晦之间取得平衡。
总结来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油彩草图既表现出了它们各自独特风格,又承载着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深远意义,因此它们被视为记忆历史与未来发展的一个窗口。此外,由于这些杰出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珍贵遗产,每一次展示都是对过去伟大的贡献的一次致敬,也是一个重新思考未来可能性的时候。这场专题性质极高的人类主义盛宴,无疑给予了所有参与者和欣赏者的精神触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回到那个激荡变革年代,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国家如何逐渐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