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交易拍卖平台的80年代幻灯片亲自去美术馆看看吧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在“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的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内,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方式,探讨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的艺术创作,以及其对此后中国几十年艺术实践往往未被充分认知的持续影响进行审视。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幻灯片首先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被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随着35毫米彩色胶片的大量普及”,为背景。围绕着幻灯片作为媒介的一些关键形式特征,对幻灯片及投影如何成为中国当时不断扩大的国际交流主要媒介,“85新潮”的artist们如何利用幻灯放映和信息传播机制探索前卫art,以及他们是怎样以不同于以往视角——从幻灯片及投射影响回此后的art实践展开探讨。
其中,“传播”章节将观众置于20世纪80年代幻灯片及投影相对普及的情景之下;“反射”章节通过展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创作作品,以张培力、林嘉华和王友身等artist们如何融汇闪电带来的视觉文化冲击,他们追问意义并挑战观看经验;最后,“透明”章节汇集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初art家的作品,如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王功新以及朱加,以及90年代成熟young artist如宋冬和王卫。这些artist尝试通过叠加透明图象,对观者与投射关系或黑暗房间里观看投射亲密感进行探讨。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享受到了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但通过对这个曾启发实验性的mediative历史梳理与回顾,“fantas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Realm of Light and Shadow”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artistic development。此外,在这次展览结束后,我们还听闻了田霏宇UCCA馆长、本策划人容思玉女士以及参展artist宋冬先生关于本次展览背景信息及其相关作品故事的话题。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比如张培力,他提出了一个名为《30 × 30》(静帧)的双频单声道彩色image显示器项目,这是一个180分钟长的事物,它使得观者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到光线交错形成画面的过程。
总而言之,此次“fantas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Realm of Light and Shadow”不仅仅是一场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一种深刻地重新思考当前我们的文化环境,从而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些曾经塑造我们的历史事件。而它最终表达的是一种无尽可能向未来发展开放的心态,是一种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将来将继续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