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80年代的幻灯片体验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的魅力

  • 艺术资讯
  • 2025年02月14日
  •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创作媒介,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

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80年代的幻灯片体验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的魅力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创作媒介,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2023。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单一的材料和媒介上,影像是成为他们用以记录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这样的整体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一个大型美术馆内,由一个策划人策划了一场名为“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的大型展览。在这个展览中,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情况,对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的艺术创作,以及其对此后中国几十年未被充分认知的小众影响进行审视。

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将幻灯片首先作为一种教化工具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由于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化,使得制作投射幻灯片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时代语境为背景。这场画廊活动围绕着幻灯片作为媒介最关键形式特征,以三个主题章节——传播、反射与透明——将这些工作呈现给观众,而这些作品正是在科技相对匮乏时期,一些前卫实验性的画廊活动通过使用高质量彩色电影镜头展示了新的视角。

《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1965, 胶印彩色透明。图片由托马斯·苏文 / 北京银矿提供。

其中,“传播”部分回顾了那些生机勃勃时期如何利用投屏来传播全新的观念;“反射”则通过展示张培力、林嘉华以及王友身等人的作品,以此来表述他们如何融汇这一文化冲击,并追问意义,从而挑战观看者的经验;最后,“透明”部分汇集了一系列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初的人物,如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王功新以及朱加,他们尝试通过叠加透明图象探讨黑暗房间里观看投屏亲密感的问题。

费大为国外办公室里的幻灯片,大约1990年代。图片由费大为档案提供并根据彩色透明胶片重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事实陈述,更是一次深刻地重新认识这一段历史变迁过程,它凸显了UCCA一直致力于系统研究并贡献给我们关于中国当代美术史学科知识库上的基本线索。此次策划者容思玉女士,她早已经2011加入我们的团队,她主要生活与工作瑞士,并一直致力于计划与研究国际摄照界界域。她提出"幻/电"策划理念,从具体媒介切入点带面的方式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变迁。

张培力的《(卫)字3号》的35毫米彩色透明幻灯片,大约1991. 图 片来自费大为档案提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采用结合我最重要两个研究方向—摄照界域与国内外现代美术—构建整个展览空间,以便引导观众踏进一次跨越科技创新间隙之间,是一次穿越时间层级,与梦想共鸣的心灵旅程。在这个设计中,我基于双重性的概念,将所有相关资料均安排成一个完整故事线,让每一步都能清晰地看到从材质转换到视觉体验,再到交流语境,不断演化出的全部情景。我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于那个曾经如此沉淀但现在仍然存在且强烈的情感价值,即使它可能隐藏在今天那些高度复杂、高度专业化信息流海洋之下。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情感总是会找到它自己渴望连接的地方,而这里,就是那儿,是我们共同分享记忆的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