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瓷工艺流程概述
在古代的窑口中,胎土的质地和颜色因地域而异,有些地区的胎土较粗或颜色较深,因此在制作器物时需要先施以细白瓷土,使其表面更加平滑、洁白并改善釉色的浅显。这种在胎体上敷设的一层细白瓷土被称为化妆土,也称为护胎釉和化妆釉。这一工艺对研究古代陶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和地域之间的技术差异,还有助于断代和鉴别真伪。
六朝时期,尤其是青瓷生产中,就已经开始使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附近,以高含铁量的胎土烧制成品,其胎色呈深灰或紫色。在西晋至南朝时期,婺州窑开始采用纯净的陶料涂抹在器物表面,并施以奶白色的化妆釉,上釉后,不仅使得釉面的光泽增强,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滋润感。
东晋至南朝时期,德清窑以黑色陶器著称,同时也生产青瓷。德清窑所用的红粘土烧制出的产品,其胎骨呈现灰褐色或紫褐色,为此,他们会在外侧加上一层奶白色的化妆素,这种方法与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期间,使用化妆素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不仅限于青瓷,还包括了白瓷和彩绘陶器。在这段时间里,有几种不同的技法被应用,如耀州窑青瓷采取黑胎及白胎两种形式,其中黑胎青瓷因为含有较多铁元素,其天然颜色为铁灰或黑灰,因此通常会施用较厚的一层乳白色的化妆素。而河北邢窑产出的白陶,则分为粗细两种:细腻且透明如水的部分不需添加任何材料,而粗糙且带有黄褐色的部分则需先涂上一层乳液再施以透明之釉。
到了唐五代长沙铜官窑,那里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法——“ 釉下彩”(即将装饰图案直接印刷到未经烧烤的地底部),这种方法要求使用更优质的地底材质,以免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此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采用了一个完整而精确的人力操作流程,即制备地底—施用护垫—描绘图案—覆盖透明之釉—最后进行高温焙烧这一系列步骤来提高最终产品质量。
宋元时代,磁州窑对这项技巧进行了极致上的完善。在这里,大多数地底均为灰褐或者淀粉状,但为了创造出鲜艳且饱满透亮的地皮效果,他们采取了一套复杂但精准的人力操作流程:首先选择合适的地底,然后铺设保护性质非常好的乳液,再用手工具勾勒图形并去除其中某些区域让原始地皮露出,最终覆盖上薄弱易碎、几乎无瑕疵的蓝绿宝石般光泽,一次性完成所有这些复杂步骤。一旦全部完成,只需轻轻按压就能打造成片,可以看到内部结构,这是一件真正艺术品绝佳的手工作品作品,因为它既展示出了人类智慧,又展现了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美丽礼物同时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微妙互动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
宋元时代钧瓦香炉中的介质——钙长石形成机理同样值得关注。虽然钧瓦香炉标本断面显示有一层介质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人工制造出来,而是由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成分交换分析晶析出形成,这个介质起到了调节整体效果的一个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介义也提供了一条线索,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从而推进科学研究领域一步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