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夺顶尖文博资源合作探索新奇艺术品拍卖流程之旅
文博界的巨轮交错,互联网巨头与博物馆结盟,共同探索艺术品拍卖流程新篇章。从朝珠耳机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国家宝藏》和《博物奇妙夜》,这些纪录片或综艺节目让冰冷的文物焕发了温度,让它们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据统计,近九成博物馆已实现免费开放,但运维依赖财政拨款。
政策导向下,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与博物大户合作争抢资源。腾讯推出了“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希望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腾讯展示了其对文化资源的追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一种文化富矿。
然而,这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基层博物馆信息化基础弱、欠账多、经费、人才仍短缺;另一方面博物馆如何定义自身在文创产业中的角色,也正在摸索,在通俗和庸俗间、公益和商业间达成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博物馆连藏品目录都尚未建设完备,而信息维护人员的缺乏,使得藏品档案信息建设非常薄弱。
尽管如此,对于市县级的地方博物馆来说,在信息化上仍面临缺钱又缺人的窘境。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藏品档案,这样怎么进行信息服务?有的人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更好的合作模式,比如说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不需要独自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将来可以减少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而黄春雨则认为,不应该低估公众对于严肃深刻文化的接受程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作为公益机构,博物室应保持其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