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艺术教育
1、海外当代艺术高价交易带动内地当代艺术市场走强。
今年国内当代艺术市场明显走强,价格快速上涨。 这与3月底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成功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3月31日,张晓刚的《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9.79元)的惊人天价被拍卖,引起内地艺术品市场极大震动。 受此带动,随后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油画春季拍卖双双突破亿元大关,多名画家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2、傅抱石的《雨花台颂》创下单画天价,但其所有权却受到质疑。
今年北京嘉信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巨幅山水画《雨花台颂》的来历遭到大师之子傅尔石的质疑,引发拍卖品权属争议。 但由于拍卖前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证据,单件中国字画成功拍出4620万元的天价。 傅尔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更关心的不是这幅画的价格,而是它的来源。” 傅尔石认为,该拍品是江苏国画院旧藏,不应该出现在拍卖会上! 但拍卖师北京嘉信拍卖有限公司认为,询问方无法提供该画被国家收藏机构保管的记录,也无法提供该画的挂失记录。 因此,不能证明江苏省国画院拥有拍卖的《雨花台颂》的所有权。 在没有足以否定委托人委托权利的法律证据的情况下,很难撤回拍卖。
3、徐悲鸿的油画屡屡创下天价,充分彰显了他的大师地位,逐渐缩短了他与世界名画的距离。
今年,“徐悲鸿旋风”席卷国内外市场。 6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徐悲鸿从海外收藏的《愚公移山》创下了3300万元的国内油画天价拍卖价格。 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他的另一幅名画《奴隶与狮子》首次亮相,以5711.28万元的价格再次刷新纪录。 它赢得了中国油画家的尊重,并引起收藏界的高度关注。
4、蔡明以逾1.16亿港元拍得一尊明代佛像,掀起中国佛像热潮。
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72.5厘米高、刻有“明永乐年制”的鎏金青铜释迦牟尼坐像被内地收藏家蔡明朝以1.16亿港元购得。 这一成交价格立即引发了国内佛像收藏热潮。 受此影响,北京瀚海、旷世两家拍卖公司推出了古代佛教造像和文物专场拍卖,并取得了不错的拍卖价格。
5、中国书画整体形势处于低迷状态,当代书画人为炒作现象突出。
中国书画拍卖继去年秋季呈现调整势头后,全年并无好转迹象。 春季拍卖期间,不少企业销售依然低迷,流拍现象严重。 人气明显低于往年,市场陷入调整基调。 过去100%的成交率已经不复存在。 只有少数企业仍能达到80%左右的成交率,大部分徘徊在60-70%左右,有的成交率甚至不到一半。 而且从已完成的交易中可以明显看出,高价很难轻易重现。 与此同时,市场上存在着浓厚的人为炒作氛围,自我推销、自我推销、自我买入的现象屡见不鲜。 业内人士认为,书画市场真正回暖走强还需要一段时间,无论是市场气氛还是拍卖质量都需要大幅恢复和提高。
6、瓷器古董拍卖缺乏顶级品,很少能拍出天价。
2006年,内地瓷器古董拍卖价格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无论是成交量、成交率还是竞拍热度,都无法与油画、中国字画抗衡。 全年内地瓷器拍卖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屈指可数,不少瓷器拍卖成交率不足60%。
7、观音堂画廊临街开业,海外画廊在艺博会上唱主角。
2006年6月,中国第一条画廊街——观音堂文化大道在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正式开业,标志着内地画廊业开始走向成熟。 画廊街的出现无疑将促进美术馆市场的日益活跃。 2006年4月,“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幕,万米展厅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画廊的4000多件高端艺术品。 可以说,画廊街2006年开设的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为国内画廊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八、艺术品打假形势依然严峻。 石国梁、吴冠中的“打假”努力备受关注。
2006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发生多起打假事件。 今年7月,画家石国良发现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准备拍卖他的两幅作品,其中两幅是赝品。 他立即通知拍卖师撤拍,但拍卖公司拒绝,拍卖预展中仍出现赝品。 最终,史国良将公司告上法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11月,史国良胜诉。 8月,吴冠中从朋友发来的图录中获悉,北京某公司将于9月17日举办“吴冠中作品专场拍卖会”,但拍品包括21幅素描、1幅油画、1幅水粉画、1幅水彩画。在拍卖会上。 没有任何真实的痕迹。 8月28日,吴冠中致电该公司,称此次拍卖的画作并非其原作,全是赝品,并要求撤拍。 出于对画家的尊重,也为了维护公司信誉,公司决定立即终止拍卖。 这充分暴露了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诸多弊端,诚信危机确实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
9、海外拍卖巨头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抢占内地市场。
2006年,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拍卖巨头延续此前的宣传活动,在内地举办的预展引起了藏家的关注。 实力雄厚的买家对海外拍卖的高端拍品越来越感兴趣。 面对海外拍卖行业的挤压和国内激烈的竞争,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效仿,在海外和国内举办巡回拍卖。
10、刘小东《三峡新移民》高价引发争议。 当代艺术能走多远,令人困惑。
当代艺术在2006年经历了一次繁荣,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北京拍出了2200万元的天价。 张晓刚的《天安门》和陈丹青的《街头剧场》也分别以1912.24万元和1217.34万元成交。 令人欣喜的是,当代艺术品屡屡突破千万大关,但短短一年内价格如此飙升,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诟病。 这个价格合理吗? 当代艺术是否存在巨大泡沫? 是否正在重蹈前几年中国书画界的不良炒作的覆辙? 媒体对此提出了一些质疑。 牟建平
新浪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上一篇:什么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