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拥抱艺术品未来趋势不再是被保护的熊猫在自然界中生存
王南溟:策展人应主动探索艺术品未来趋势,不再被束缚于“保护”的角色
自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成为“策展机器”以来,独立策展人的概念逐渐兴起,这标志着展览制度的重大变革。到了1990年代,独立策划人在中国的引入,使得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的学术项目更加开放,而不再由单一机构垄断。然而,在西方,一种内向化的趋势使得展览成为机构自身的专利行业。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划人自己承担所有项目,以及非营利机构资源匮乏,他们往往只能选择与画廊合作,这导致了策划人的商业化,而不是学术化。
目前,画廊中的策划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来进行他们的事业。相比之下,如果一个有财政支持的大型美术馆提供了工作机会,那么这将是最理想的情况。但当同一个美术馆的馆长同时担任策划时,这就违背了原则,让一部分独立的人类遭受限制。这让我们思考,即便是艺术管理导论也提倡,不能让自己的成员参与到这样的行为中。
为了更好地研究藏品,可以设立研究员和组织展览的人才。此外,有些主题可以由其他历史家或自由职业者来完成,并不一定要内部人员。在西方,有一些专业历史家会在博物院中研究藏品,并得到协助而不是直接规划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区分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在批评理论领域工作;另一种是在艺术管理领域工作。后者的任务是培养管理人才,而不是直接培养出名为“策划”的人才。如果教育体系没有明确区分这些方向的话,它们就会像现在一样混乱。
如果我们不将学术与权力分开,将会造成一种情况,其中“猎手”变成了被保护的小动物——即所谓的“熊猫”。这种做法并不促进创新或发展,而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手段。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化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就必须允许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自由发挥,不要把他们囿于狭小空间内,以免阻碍他们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