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再新笔墨表达与时代生活
苗再新 午后阳光 中国画 96cm×90cm 2002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美术领域,在以现实主义技法建构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领域中,苗再新无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水墨画家。其独特性不仅体现在他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军旅画家身份,而且在于其多年来入选全国性各大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重要奖项的绘画作品,很多都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从表现主题上,苗再新的创作视野关注到基层百姓生活、少数民族生活、西北地域吾土吾民、都市女性形象和古人高士等题材,这些作品显现了一位水墨人物画家广阔而深邃的审美眼光与艺术追求。
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中,历史与社会现实主题是绕不开的艺术题材,而这些主题并非每位画家都能够驾驭,反观苗再新却能够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上得心应手的驾驭和掌控。无论是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暨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金奖的军旅题材作品《雪狼突击队》(2007年),还是表现解放军战士奋勇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生命的支撑》(2008年),以马克思为主体人物创作的作品《写作<党宣言>》(2018年)等,都可以看到苗再新对于历史和当代的宏阔追求与现实之眼。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可以得知,苗再新在人物群像的处理方式上有着独特的观察方式,例如在作品《儿女英雄》(2005年)的宏大场景与众多人物中,他通过相对细致的重点塑造和刻画近景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呈现出对于历史主题的有力描述;而在中景和远景中人物形象则采用概略式的写意表达,由此把景观轻松地推向远方,使得整个主题中的多重人物都处在和谐统一的画面中。另一方面,他能在一幅画面中驾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中景与远景人物的塑造中亦能看到诸多细节,包括人物的坚毅表情与精神气概等,从而赋予画面以鲜活的生命力。在《雪狼突击队》中,苗再新描绘了七名中国特种兵的形象,其中有四个战士是正面形象,他对其中两个战士坚毅表情的塑造与刻画,有力地表现出了中国当代特种兵部队的英姿飒爽与威武不屈,以及坚定使命与保家卫国的英勇气势。
一直以来,军旅题材都是不易描绘的人物题材,尤其是用传统水墨的方式加以呈现。其难点在于既要把传统的笔墨皴法和造型结构相互转化,又要具有一种比较写实性和叙事性的表达。事实上,在主题性人物绘画中,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处理好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而苗再新恰恰用自己的方法给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和路径。无论是细节的重点刻画和局部的概略表达,还是凸显笔墨技法和叙事情节的关系,都在他的主题性人物画中体现出一位绘画大家的功力、气魄与情怀。
在苗再新的叙事类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中,不仅有描绘元代京都新运河货运兴旺的作品《通惠天下》(2017年),也有表现晚清历史场景的作品《南京条约》(2007年)。苗再新既关注古代历史事件和当代军旅题材,也把目光聚焦于吾土吾民,例如表现西北农民欢快生活的作品《老腔》(2012年),痛快淋漓地展现了歌唱民歌老调的人物场景,将独有的写意人物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一方面传递出了工笔绘画难以传达的生动之趣,另一方面显现了油画艺术也不易表现的生动感和放松感。所以说,苗再新的水墨人物画是把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生活艰辛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感触都表现了出来,抒写和记录了40年来的家国建设和民众生活的伟大改变。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苗再新抓住了共性群体中的个性特征,完美呈现了主题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避免了相对模式化的“红光亮”“高大全”式的表现,从而使得苗再新的重大历史主题人物画和歌颂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更加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
关于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表现,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现实主义绘画体系,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很多画家赴中国西北地区考察并创作了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新中国建设和少数民族形象的创作越来越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及民风民俗的表现始终是停留在一种猎奇式的状态中,整体上聚焦于描绘画面中的阳光感与幸福感。但在苗再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中,可以看到他是在有意识地突破僵化,力求还原生动、朴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同时,苗再新也非常擅长表现画面中的动感,无论是表现汉族风情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2011年),还是表现蒙古族青年马上争锋的《跃马大草原》(2011年),这种动感都来自于他在笔线表达上的抑扬顿挫与漂移跃动。
苗再新还擅长近距离特写式地表现人物面容,通过笔墨来塑造形象特征,进而传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契合了传统绘画中的“以形写神”的理念。从这一点上来看,苗再新深谙传统绘画的理论与方法,他立足于现实主义情怀,在关照和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将其升华,然后用笔情墨韵表现出来,使得作品中充满了他对于吾土吾民的深厚情感。当代主题性创作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号召艺术创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为今天的画家大多长期生活在都市之中,实地采风与写生仅仅成为一种集中性、猎奇式的考察模式,许多作品已不再是现场创作。而在人物画创作领域,画家们也常是选择模特穿戴少数民族的服饰,以速写和照相的形式完成素材的收集。而苗再新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基层百姓生活,充分了解和感知他们生活的百般滋味,这也使他的画作更为深沉动人。
此外,在苗再新的诸多作品画面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其独到、深入与敏锐的观察方式。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多元而生动,从未陷入固定的样式模板与“千人一面”的表现误区。例如精微表现老者面部的皱纹以显现其生活的沧桑,再如准确传递年轻劳动者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等,都说明苗再新非常重视人物个性特征的表现。通常在描绘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时,势必会涉及到人物形象写实造型的问题。但从苗再新创作的《老舍先生》(2006年)、《潘天寿先生》(2007年)、《黄宾虹先生》(2007年)、《悲鸿先生》(2007年)、《白石老人造像》(2013年)等一系列历史人物作品中,可以从人物面容眉眼间的生动传神和造型的生动准确,感知一位画家的全面修养。
苗再新人物画创作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的军旅题材和主题性人物画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还源自于他能够从多角度、多题材上做出个性化的尝试与努力。因此,对于以主题性绘画见长的人物画家来讲,苗再新身上具备着弥足珍贵的优长和特点,亦让人们期待他能够创作出更多表现吾土吾民、表现现实生活的经典力作。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