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婧除了逛艺博会伦敦和巴黎之行的一些思考

  • 艺术热点
  • 2024年11月25日
  • 弗里兹伦敦和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是这个即将过去的10月最热的艺术交易发生地。巴黎的展会云集了195间顶尖艺廊,伦敦展会参展商的数量则超过160间,这背后数量庞大的艺术作品让人难免产生视觉疲劳。与此同时,两座艺术之城都在卯足劲为蜂拥而至的访客呈现质精而量多的艺术大展。 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展《梵高:诗人与情人》、国家肖像美术馆登场的则是培根的个展《人类存在》

吕婧除了逛艺博会伦敦和巴黎之行的一些思考

弗里兹伦敦和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是这个即将过去的10月最热的艺术交易发生地。巴黎的展会云集了195间顶尖艺廊,伦敦展会参展商的数量则超过160间,这背后数量庞大的艺术作品让人难免产生视觉疲劳。与此同时,两座艺术之城都在卯足劲为蜂拥而至的访客呈现质精而量多的艺术大展。

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展《梵高:诗人与情人》、国家肖像美术馆登场的则是培根的个展《人类存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厅交给了韩国女艺术家李米尔(Mire Lee),巴黎呢?蓬皮杜艺术中心正在进行超现实主义大展,皮诺基金会则全景式地呈现了意大利“贫穷艺术”......

除去人们关心的艺术交易,欧洲的艺术大环境,当代艺术这个生态中不同的环节是怎样的情况?为何韩国艺术家到处都能被看见?欧洲艺博会与美国艺博会间有何差异?一个更丰富多元的生态究竟意味着什么,当艺博会交易散场,回程航班落地,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又该如何消化这场艺术盛宴?

在纽约运营RAINRAIN画廊的吕婧时隔数年再次来到欧洲,她以画廊从业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了两场艺博会。交易之外,看到的是英国和法国不同的艺术生态。无论画廊还是艺博会,无论一级还是二级市场,过于关注价格、数字、记录、造成伤害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严肃的抱有热情的收藏家,更是整个当代艺术行业。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一件艺术作品?还能回到纯粹的艺术中去享受收藏的乐趣吗?

99艺术专访吕婧(Rain Lu)

Q:

今年伦敦Frieze整体感受怎样?

吕婧:

我现在看博览会看得很快,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细逛。伦敦和巴黎我很久没来了,这次主要是想看一下英国、法国、这些欧洲艺博会整体的感觉以及作品和美国那边的差异。今年伦敦看下来画廊位置的分布逛起来蛮舒服的,伦敦是Frieze的大本营,参展画廊带来的作品似乎比纽约要更吸引我。

frieze vip 预览日现场

Q: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吕婧:

一个是场馆的感受,更多的是观看的体验,画廊带的作品我个人感觉可能更多是趣味上的差异,比如说Frieze纽约主要考虑美国藏家的品味和趣味;英国这边肯定是欧洲这个大区域的趣味,整体看下来有不少好的作品。因为每家画廊都有自己代理的艺术家,艺术家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还是在作品的选择上。更多体现了这个区域藏家的收藏趣味。架上作品还是更多一些,装置或者雕塑几年前的博览会上会多一些,伦敦整个展会的体验还蛮好的。纽约Frieze是在楼里,整体给人一种很局促的感觉。Frieze伦敦整个画廊的布局能感觉到整体的平衡,逛着很通透。

frieze vip 预览日现场

Q:

Frieze在首尔也有艺博会,那边明显看到雕塑、装置这种作品会比在伦敦、纽约更多,这是不同区域藏家的特点造成的?

吕婧:

吕婧:韩国有很多企业收藏,企业或基金会肯定有更大的空间去放置那些需要占据更大空间的作品,我听到的一些反馈是,整体亚洲市场目前相对比较低迷,首尔Frieze的客人还是蛮多的。展会同期周边的活动、各种party安排得非常好,以至于大家在Frieze现场停留的时间反而没有那么多。以前逛展会第一天去VIP之夜,之后还会反复再去,现在就逛一次,周边有很多活动,没有时间再去了。

蓬皮杜”Surrealism”展览现场

我这次在巴黎碰到一个年轻的韩国艺术顾问,他经常带一些私人藏家,韩国本地负责企业收藏的人逛展会,他的感受是市场节奏相对几年前慢了很多,韩国藏家买的作品,要么都是大的名头,要么就是像李禹焕这些自己国家最重要的艺术家。年轻藏家现在信息来源很多,全球重要画廊在展什么,二级市场上有什么变化,信息随时都在更新,大家都比较关注市场的动向。

paris international 现场

Q:

提及市场,今年上半年拍场上之前几个价格很高的年轻艺术家像KAWS,包括nicolas party,拍卖价格回落得很厉害,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吕婧:

当下不少人买作品的意图就是以投资、投机为出发点,特别是前几年。整个亚洲市场包括我同一些韩国的从业人员聊,不少人的收藏还是很追逐市场,大家都非常关注二级市场的动向和变化。经济环境会影响年轻艺术家二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是一级市场画廊这部分,比如去看伦敦Frieze,包括周边的那些卫星博览会,包括巴黎不同类型的画廊,会发现一级市场的艺术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相比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艺术家名单要多很多。现在很多人讨论艺术家,其实都是在讨论市场,没有太关注艺术本身。其实艺术有很多内容可以讨论,但大家的关注点全是价格,就是在在讨论金融产品,有时觉得还是挺难过的。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学生工作室

Q:

这次伦敦Frieze期间,泰特美术馆,海沃德画廊都在展出韩国艺术家,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吕婧:

每个机构具体内部展览的策划和安排我不清楚,但你能够看到韩国政府和企业对于韩国艺术文化的推动是非常强劲和不断持续的。包括hayward gallery梁惠圭的项目,是这个艺术家的回顾性个展。在我离开伦敦的那天晚上,刚好蛇形画廊有一个关于韩国艺术的K-ART party,也是在这次伦敦艺术周档期。这些都是韩国政府和大企业一直长期不断推动和向外输出的结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届 The Salon by NADA & The Community 博览会现场

Q:

我们在这方面好像并不是很热衷此道,是什么原因?

吕婧:

其实我们国家有很多政府层面对文化输出和推广的项目,但很多时候与当代艺术无关,更多还是官方的内容为主。以我画廊所在的纽约为例,这里有很多艺术驻留机构,这些机构接收的驻留艺术家来自韩国、日本,包括欧洲各个地方,这些艺术家都是在当地得到了政府或是机构的资金支持来到纽约参与驻留。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来自中国内地的艺术家参与到这些驻留机构的交流当中。

蓬皮杜”Surrealism”展览现场

Q:

欧洲,美国这些国家地区当代艺术生态比较丰富,但同样都会遇到市场与生存问题,他们是如何面对的?

吕婧:

我个人感觉,就艺术生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国外还是会好很多。当然艺博会上销售角度来讲还是偏架上作品更容易售出。比如我这次去看巴黎的Paris International这样的博览会,能看到很多偏观念性的作品,很多非绘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这里的市场更多元,你能看到非常丰富、不同形态的画廊和艺术家。再者,纽约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或是处在职业生涯早期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大概在几千美金至一两万美金的区间。相较之下,国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整体价格偏高。国外不同价位的作品面向的收藏群体跨度很大,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

蛇形画廊 (北馆),艺术家Holly Herndon 和 Mat Dryhurst,与Serpentine Arts Technologies 一起合作的展览:The Call

Q:

对比巴黎巴塞尔,你感觉两边的艺博会有什么不同?会像外界说的是一个竞争的态势吗?

吕婧:

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我觉得博览会太多了,藏家如果都去的话,我不确定密度是否过多了一些。巴黎巴塞尔今年搬进了大皇宫,大家都非常期待,现场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实非常好。除此之外,我去看了同期在举行的三个卫星博览会,内容很丰富。巴黎这座城市本身有那么多美术馆,无论是当代还是古典艺术、好机构太多了,藏家来到这里随意到处走走,品尝美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种气氛,多是以游客的心态去享受巴黎带来的各个方面的滋养。

伦敦Camden Art Center,艺术家Nicola L.的展览现场

伦敦的话,考虑到脱欧的影响,有一些人会对伦敦未来的状态有一些担忧。但两边的艺博会看下来我觉得展商质量都很高。虽然我听到有反馈各家带的东西相对保守,可能也是考虑到现在大的经济环境所致,相对不那么激进。

巴黎商业交易所的皮诺收藏展出的贫穷艺术(Arte Povera)展览

Q:

皮诺美术馆、卡地亚基金会的展览呢?

吕婧:

皮诺的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贫穷艺术展览特别好,对贫穷艺术几个核心艺术家作品的呈现,加上美术馆建筑也非常壮观。卡地亚基金会不大,在做一个纺织艺术家的个展,我也在蓬皮杜看了目前展出的超现实主义大展。最近几年市面上流行的新超现实主义画风,包括拍场上出现非常多的年轻艺术家画和超现实主义相关联的不少作品,但你看了蓬皮杜对超现实主义的梳理和呈现,再来看今天市场上比较火的一些作品,你就会去质疑当下那些很火的作品到底好还是不好。

在位于巴黎北部郊区的市镇Aubervilliers的Poush(艺术中心/艺术工作室社群)园区内正在展出的展览现场

大家现在都太关注市场了,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去看一件作品本身,如果能够不断去回顾艺术史,那么对理解当下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帮助,但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太凶猛了,有时候我会觉得参与到艺术购买或者是收藏的人,似乎已经不再关心艺术本身,这些都是一个累计的结果。当然对我而言,做画廊,就是想推广好的艺术家,推介好的作品给藏家,但藏家本身买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他对艺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希望是能够真正和画廊一起成长的藏家,大家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大家都能够回到艺术的本质中去享受收藏的乐趣。

伦敦Camden Art Center,艺术家 Jack O‘Brien的展览现场

Q:

这趟欧洲之行,你感受到整个市场的趋势是什么?

吕婧:

各个画廊都有自己的画廊的roster在博览会上呈现,所以很难总结整体在推什么,但是前几年很容易在博览会上看到的具象和人像题材的作品现在没有那么多了。我之前都是看美国的博览会为主,前几年有很多着重身份标签的作品,从去年开始少了。我在伦敦和巴黎看到的作品面貌比较均衡,当然画廊和画廊之间的差异还是有的,整体看下来没有特别明显的能概括出大家都在推哪一类的作品,还是绘画偏多,但生态很多元。

Paris International 博览会 peres projects画廊展位

Poush园区内艺术家工作室一角

Q:

你平时人在纽约,也开始参加美国的艺博会,纽约同欧洲有什么不同之处?

吕婧:

纽约处于市场的中心,所以博览会或者是画廊里经常做的展览很贴近市场,逛伦敦巴黎的展会,包括一些画廊,你能看到一些更有意思的作品。当然美国整个市场很庞大很活跃,不同的藏家都在买不同的东西,包括刚刚提到美国藏家也会到欧洲这边的艺博会买。我这次也去了巴黎当地一个很好的驻留机构,刚好赶上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我在那里看了差不多有四、五个小时,艺术家非常多,很多艺术家并不顾及市场在流行什么,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创作。

梁慧圭在hayward gallery展览现场

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现场

纽约就是因为艺术家离市场太近了,创作反而有点儿受制于市场的影响,当然这也与美国整体收藏趣味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有关系。在我看来,美国的审美更为更为直接、视觉的冲击力,一看就知道这个艺术家要表达什么。当然并不是所有艺术家,但你会经常看到比较直接的绘画,这与美国文化中突出个性,突出个人的理念有关。欧洲从视觉上会感觉更内敛或者从我个人角度感觉更高级一些,能看到更多偏观念性的作品或是虽然不那么吸睛,但一样能够引起思考,引发讨论的创作。

Thaddaeus Ropac 画廊伦敦空间 韩国年轻艺术家Heemin Chung的个展现场

Q:

当下艺术市场受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在美国你感受到画廊业也是“寒冬”吗?

吕婧:

从去年开始到最近,纽约关了几家已经运营了十多年的中型画廊,这些画廊关闭之后,画廊主有些回到了以前曾经工作过的大画廊,有些加入了其他更大的画廊,这都说明画廊业整体还是很艰难的。但市场有高有低,无论在哪里做画廊都会经历经济的波动。经营画廊本身需要不断去积累,其实画廊行业的利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一直都伴随着很大的压力。但无论规模大小,各家都有各家的生存之道,也都会面临各自不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