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饰品的装裱艺术化追求美育价值与意义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总是会先向他们讲述装裱艺术的历史和工艺。对于他来说,装裱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悠久传承的艺术。在他的看法中,每位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怀有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寻找合适的人来为它做好。”李振明在任何一张名家或业余爱好的作品上,只要是让他负责,他都会双手捏住字画两侧,在桌面轻轻展开,然后根据其特点,为顾客详细解释自己如何进行装�แบ,以及最终将达到什么效果。
现在机器快速地完成了装饰品,但这使得工艺被简化成一种产品加工模式。相比之下,传统的手工装饰需要7天时间,而尽管耗时较长,但李振明认为手工可以让一幅作品增添独特情感,那种由不同作品所创作、为作品增添的情感价值。
12月初,有位顾客曾经找到过他,她拿着10年前由我给她重新包裝的一个画说,它触发了她的回忆,让她感到温馨。她还带来了几张旧图纸,希望能全部重新包裝留作纪念。这就是手工包裝的一大优势,可以保存更久,让人回味;而机器包裝后就无法改变。
从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在这行里干了21年的时间。他最初是在山东工作,现在又回到石家庄。随着经验增加,他越来越觉得这一门技艺深奥,“一般的书法可能看不出来,但如果想真正把名家的书法打磨出最佳状态,就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
对于每一幅书法作品,无论大小,都需要先对其颜色、阴影以及特点有所了解,还需与作者交流,看是否符合作者设想。“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最后完美展示它。”因此,不同人的技巧也体现在这里:“没有规定谁一定要懂得这些,一定要与作者交流,只要能把它们‘软如棉皮’、“平如镜子’就可以了。”
由于热爱这一职业和跟艺术家的交流过程,所以李振明购买了一系列相关书籍,以便学习有关绘画艺术。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讨论新刚完好的字画,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事情。这种态度使得他的工作达到了极致。
重修古迹,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说明重新包裝古老书法就像治疗疾病一样,如果成功能够救活它,而失败则加速其消亡。在20多年的经验中,他修补过许多破损严重的图纸,“现在一般10年以内的图纸,我摸一下即可知道薄厚,要是只需要简单补充的话,一小时半足够.”
记忆犹新的事件之一发生于2005年,当时一个省社科院夏教授的一幅拓片交给我进行封存。那是一块岳飞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拓印,是从一个破碎石碑上取出的,因为石碑已经损坏,那拓印就是唯一真迹存在物。“当时这些拓印中有一多半已经出现严重损害,最严重的是拓印分成了20几片。”
为了将这些破损至极性的拓印恢复原样,我花费8个月全力投入到这个项目上。我只能在白天忙别的事务,在晚上8点店铺关闭后才开始我的任务,有时候连续几个通宵直到完成。当看到那些原本断裂但经过我努力拼接后的完整图像,我感到无比满足感“尤其是在最后完成的时候,我把47张拓印组合成一个36米长卷轴,从卷轴展开那份喜悦难以言喻。”
夏教授看到这次“复生”的征象之后激动万分地说:“您确实保留了一部分中国文化啊!”这是对一个封面师最高评价,比其他一切珍贵。此外,这也是让我坚持下来并继续发展下去的心理支撑。而且,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品质追求也提升,这让我店里的生意逐渐好转。在过去3年的艰难岁月里,即使吃饱饭都交不了房租。但自1999年以后情况改观,“现在常常有六七十岁老人来店询问或订购封面服务,这些都是以前未曾遇到的”。
目前已有两个徒弟跟随我学习4年的时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技艺流传下去,使这项千载难逢的手艺持续发展壮大。我用心将封面的过程视作升华,将每一次操作视作提升艺术品价值,这样的态度让我在封面的过程中享受其中,同时也让通过我处理过的一切文物显得格外独具特色。在世间浮沉21载,与穷困斗争,却从未将封面作为财富工具,而更多的是品味其中乐趣正因此获得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