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融入中国园林艺术市场现状探究法国艺术家寻求在中国落地生根
我站在罗丹的雕像前,与我的丈夫一起模仿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姿势,试图捕捉到那份沉思的美。我们的影子在阳光下投射出古典与现代的对比。我指导他:“向右一点,再向左一点,手要这样放。”每天都有游客聚集在这里,这座“思想者”仿佛吸引了所有想要体验罗丹艺术的人。
我们来自香港,我和我丈夫都是罗丹美术馆的粉丝。在那里,我们被这些作品深深打动。除了室内展览,我们也喜欢在花园中漫步,那里摆满了雕塑,每一件都传达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这座博物馆坐落于一座18世纪初建成的洛可可风格豪宅中,是罗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它与巴黎最著名的地标香榭丽舍大街共同迎接世界各地游客,包括中国人。
中国游客是前往巴黎旅游的第三大群体,他们占到了近17.8%。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万。而2017年参观卢浮宫的大部分外国游客——810万之多——中,有62.6万人来自中国。每个博物馆都展示了不同的法国文化,从建筑到历史再到艺术价值,这些价值贯穿于法国所有博物馆和人民之间,让我们看到生活是如何模仿艺术、人们对生活无比热爱,以及他们对时尚、建筑和食物的情感。
但中国的人们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海外拥抱法国文化,而是越来越愿意将其带回国内,以快闪博物馆或永久收藏品形式出现。此前,在今年六月,罗丹美术馆的館长凯瑟琳·舍维约访华,为修建一个献给这位雕塑家的姊妹美术馆寻找可能的地点。她访问了深圳、杭州以及位于北京西南100公里处雄安新区,最终决定会由她所在机构商讨后确定。
此次访问期间,她与当地的博物员、雕塑家及学者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并商讨把罗丹百余件作品租借给未来中国上的这个姊妹美术馆计划,其中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1880-1917)以及青铜时代(1877)等众多名作。舍维约提出了一个想法,即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以中国园林为特色的这个姊妹美术馆,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罗丹艺术品收藏。她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租借然后离开的事业。这是一种深度文化合作……我对的是东西方之间建立的一种对话。”
随着自助旅行兴起,自由行中的20岁至35岁青年专注于探索单一地点,因此,对旅游产品管理者的适应变得必要。在上海攻读文化与传播硕士学位并曾在杰克玛特—安德烈博物院工作半年时间的小韩晓妮认为,不断开放关系将帮助更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对于法国好奇心。她指出,由语言障碍限制而来的有限了解,使得人们往往以刻板印象来形容法国,如浪漫,但事实上,从19世纪末开始,就有文学和艺术上的影响力复苏。
韩晓妮相信,这些消息证明了法国文化力量强大,并且她期待见证更多这样的合作项目,比如蓬皮杜中心即将设立分馆,她幽默地说,“这就意味着阿联酋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