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能否在传统收藏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艺术品金融化是骗局吗
在近年来被广泛称赞为“沉浸式”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中,光影与电子的交响曲不仅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其价值和未来地位的热议。虽然对此类展览评价各异,但它们仍然如火如荼地在各大艺术机构中举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艺术已悄然渗透到了当代艺术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录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媒介为基础,将视觉语言与技术创造力巧妙融合。然而,在国内传统收藏市场,这种风潮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尽管有少数机构试图推广这一领域,但作品交易量有限,并未完全进入市场流通。
面对这种情况,最让人好奇的问题莫过于:这类作品是否真的具有市场?如何正确收藏?它们又有哪些潜在价值?如何实现盈利?以及存在哪些瓶颈?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这些作品是否真的有市场。在西方国家,这一领域已经相当成熟,有着完善的地位认知和诚信体系。但是在中国,大多数专业收藏家对于这类作品持谨慎态度,只有一小部分专门收藏视频或影像设备的人可能会选择性地进行购买。
北京华辰拍卖副总兼影像部负责人李欣指出:“目前(北京)还没有形成这个市场,而且差距很远,现在国内唯一比较好的就是上海,比如香格纳画廊。”不过,即便如此,李欣也认为许多展示出的作品质量并不高,“很多都是形式上的呈现,不够深入,从美感或者完整程度上都差得很远。”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复杂而特殊的工作件,一些博物馆甚至需要拆解后再存储。这要求对每个细节都有精确的保存条件,其中一些部件甚至需要恒温恒湿箱存放。如果不是这样处理,那么电机之类的心脏部件可能因为环境变化而损坏。此外,对于成本投入较大的项目,如某个主题性的装置,它们往往只限于一次性的展出之后由博物馆保留,因为换了其他空间,它们就无法保持原有的概念意义。
尽管如此,这些装置带来的巨大传播优势使得商业合作成为可行途径。现在很多综合体希望拥有能够吸引大众理解的大型装置,因此许多广告公司缺乏此能力。而对于商业活动参与者来说,他们通常更加重视效果而非成本,所以即便是那些简单但强烈冲击力的展示也是值得投资的一项资产。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艺术家是怎样通过销售、租赁、定制,以及与商业结合项目获得收入来源。在中国,由于这项产业尚未成熟,其发展速度自然要慢于西方国家。但正由于追求自身事业,使得一些艺术家能够维持下去,即使他们并非依靠单一出售或租赁获取收入。而有些则通过设计工作或教育职业等其他方式支撑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开销。
至于是不是可以真正进入一级市场交易,则取决于具体情况。由于认知观念不足,加上盗版问题以及材料难找、高昂价格所造成的问题,使得整个行业还需进一步成长。不过,无论如何,都有一点可以确定:只有当价值被公正评估并得到足够认识时,当事物才会达到最完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