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份艺术教育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解禁诗歌创作限制。自此,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指南中,“不写诗”或“诗歌例外”的规定逐渐消失,这似乎颠覆了人们对我们文化国度的认知:一个不懂得欣赏诗意、缺乏诗歌情怀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中国文学之源头便是古代诗歌,《詩經》为最早的文献记载,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成为了流传千里的谚语。可以说,每个人都潜藏着一位未曾发掘的才子。
然而在高考舞台上,学生们被禁止以其优雅而独特的手法表达自己。这让一些教育专家质疑:“所谓‘除外’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某些现代诗篇通过巧妙的手法和选择精确的情境展示了其深远意义,但阅卷老师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时,难免感到挑战重重。而即使学生写下了一首令人赞叹的佳作,也可能因分数低落而沮丧。看似不可避免的是,用这种形式回答试卷似乎并不合适。
但我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不能用诗来展现自己的话,那对于那些擅长这门艺术形式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正和偏见——将所有可能性排除在门外,只因为它不同寻常,是一种自负和狭隘。
同时,对于评价这些作品是否困难,这只是主观臆断。在评估任何一篇优秀作品时,都容易陷入个人喜好与否定的争辩。但无论是否允许使用这一形式,它不会影响每个考生做出决策。
例如,在2009年的广东、安徽省市高考试卷中,没有再次出现这样的限制词汇。尽管如此,大部分应试者依然选择了更安全可靠的心智产物,如说明性文章、议论文或记述性文章,而非探索更复杂、高风险如散文、小说甚至是难以驾驭的地球性的现代派言辞,更别提那极端困难又具有挑战性的古典体裁——即使知道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失败,他们仍旧克服恐惧勇敢尝试,因为他们明白,即使失败,也能获得更多关于自己能力范围内以及未来的灵感和启示。
可见,有关是否要尝试这类新颖且美丽的事物应该由学子本人决定,而不是由阅读者的理解能力所限。这实际上是一种懒惰态度,一种害怕冒险去探索未知领域。一旦放开这个束缚,对于学习自由表达和创新性的发展将更加重要。
现在,北京市重新开放“除外”政策,使得高考中的文字世界终于接受了这一新的文学样式。不仅吃下禁果,还应该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在偷吃禁果之前,我们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羞耻;但当亚当夏娃偷吃后,他们变得完整,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无名到有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多元化。这正如语文教育一样,我们需要一些能够承载我们的心声的声音,而没有比这些声音更好的语言来讲述它们—就像没有比自然景色更美丽的画笔来绘制它们一样。而只有接受并珍视这些声音与画笔,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并且我们的教育体系才能达到完善。
对于这一改变,我坚信,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将我们的思维扩展至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同时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心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