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上去美术馆看看80年代的幻灯片吧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单一的材料和媒介上,影像也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用以记录和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影像艺术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整体面貌?又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呢?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一座著名美术馆内,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方式,探讨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的情景,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的人物创作,以及其对此后中国几十年画廊实践往往未被充分认知持续影响进行审视。
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幻灯片首先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被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由于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程度增加,使得幻灯片成为更容易获得且广泛使用的一个主要媒介。在科技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只能通过幻灯片及投射展示高质量彩色作品,而且只需一部相机,便能制作投影幻灯片与他人分享。”为背景。围绕着幻灯片作为媒介的一些关键形式特征,如“传播”,“反射”以及“透明”,分别将观众置于不同历史时期之中,对那些曾经利用这种媒介进行实验性的前卫活动探索者的故事进行回顾。
展览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中国当代早期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重新思考了这一段历史及其意义。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一次回顾,更是一次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思考,是一次对于文化记忆与创新精神之间关系深度探究的心理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