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浅析公共艺术 城市艺术生态新物种
原标题:公共艺术是一个新物种,城市生态需要新的美学
城市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凝固的钢筋水泥,呆滞又重复,大家像一颗螺丝钉似的在流水线上按部就班的忙碌着,这里更多的是机械化的流程,两个齿轮硬碰硬的咬合着前进,很少有人“出轨”和改变,缺少变通和流动性,柔软的力量在这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人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这种柔软的力量,艺术就是这种被忽视了的柔软的力量,它存在于城市各种生态之间的场域,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场域寻找到一个新的空间和能量,只是这个场域不会被经常碰触。它需要一种能量的引导,需要一个介入的更大切口。
铁⽊尔·斯琴《原谅2》
2018年9月29日,由ACBD、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组委会联合主办,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的“发现:生态艺术城市”展就在阐述这个问题。
萧昱-《不定式2号》
一个展览并不能解决现代都市尤其是CBD地区缺失的人文精神和关怀,但它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新样本和新经验,这也是艺术的本质所在:艺术负责制造新经验,但并不提供答案。正像本次展览策展人罗怡所说:“以公共艺术为媒介,建构在中国北京CBD这块中国中心商务特区的典范中,期待通过空间艺术实践,为每天在这片土地上奔忙的人们建构和保持一种“风景化”带来的地方感和想象力带来的穿越感。选择自然植物作为开始的媒介与主线,是因为她们是我们赖以生存、滋养生命、实现自身存在的媒介,也是我们最终返回的媒介。”
蔡锦《红浴缸》《美人蕉 367》
蔡锦《红浴缸》
蔡锦的作品几乎没有在室外展出过,这次展览将她的浴缸和洗手池这种完全私人空间语境的物件呈现在公共空间,与她创作中的个人性和社会性链接有一个微妙的关联,同时这也与小树林的展览现场形成了一种呼应,这样的展出增强了这两件作品的叙事性与诗意化。观众在面对这样一件作品时也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对话关系。这就是空间和艺术的转换形成的新语境和新美学。
史金淞《散松集》
史金淞-《散松集》
史金淞认为所谓的公共艺术。或者叫做是公共场域的景观或者公共场地的某种存在,让更广泛的人参与,包融入更多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文化生产力。公共性,更多的是更广泛的人与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的交汇关系。
翁奋《缝合全球化》
翁奋在交流中谈到:“我的参展作品是最初在深圳的一个公共艺术展览上的一个作品,放在这里感觉挺合适,都在城市的中心,不过我的本意并不是从生态的关系讨论污染的问题,而是从人的角度讨论关系的问题。”
著名策展人顾振清老师分析了近两年中国公共艺术的崛起和发展状况,认为本次展览给了城市反思的语境,我们应该从建设性、公众性、在地性,分享性等方面来认知到公共艺术是一个复杂系统建构,它并不是简单的把一件作品放到公共空间就能被称为公共艺术。
易介中从法律政策方面谈到了公共艺术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尤其是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定位?日本的大地艺术节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只要把公共艺术做好了,它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并没有太大关系。
近年来,艺术不断的介入城市、乡村,大众美育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但艺术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今天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更离不开艺术,公共艺术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全方位介入到它需要的每个生态中,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一种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