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期刊是核心吗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共筑文化遗产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郑教授希望在各个方面培育这个市场,并强调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迅猛发展,不少省市积极推动这一行业。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他们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这条道路上,有些地方虽然实现了文保及创收的双赢,但其他地区则在文保上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资金短缺和人才缺乏两大问题。尽管资金链问题较为明显,但专业人才的匮乏似乎更为棘手。一些有钱的地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便导致了不当处理,使得原本应该进行修复和维护工作而造成破坏。这一点已经在多个案例中表现出来,如南宁宗圣源祠被非资质人员所谓“修复”,结果严重损害到了历史价值;遵义会议旧址周围被拆除并改造成现代景观;甚至有案例出现人造城墙以及对秦阿房宫的大规模改建计划……这些都显示出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已开始采取行动。山西省文物局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每一次修复和维护都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从而避免错误造成损失。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完善行政管理机构,加快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他指出,我们目前拥有2000余名具备技能的人才,却需要至少1500万件需要修复的珍贵艺术品,每一件都可能耗时150年以上,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安全?国内还仅有一两个学校提供该类课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必须加速培养这批未来将要接管这份宝贵任务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应让高校和学生意识到该领域前景巨大且需求迫切,同时改变人们对于这个职业的一般印象,即它平淡无奇且实用性不足。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事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让学子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更多有抱负的人才会被吸引进来,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注入活力,让它们既保持原有的真实性,又能转化为旅游或经济资源,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此外,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通过政策支持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减轻他们压力,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地位。